当前位置:河南热线 > 科技 > 正文
用AI“复活”亲人需看到背后的担忧
2023-04-12 06:00:33 来源: 新京报
关注河南热线

■ 视点

公众对“复活”亲人行为“情感不适”,反映的是对技术快速变革的不信任感。

近日,据北京青年报报道,一位小伙通过AI技术“复活”了自己刚刚去世的奶奶,并与其进行了通话交流。这一原本属于私人情感领域的“技术思亲”行为一经曝光,引发了不小的争论。有的人看后感动不已,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在“操纵亲人”。这其实反映了人们对AI技术的焦虑心态。


(资料图)

从当前报道的内容来看,该事件与过去单纯图像换脸最重要的不同,是在视频还原之外还添加了内容交互性。这一交互行为,也瞬间突破了公众的心理防线。原本,公众对于PS图片到换脸视频刚刚建立普遍性的认知,但从单向度的视频传播到模拟真实互动,使AI“还原”亲人沾染了神秘主义的诡异气氛。

我们对他人的感知之中,相当大的比例是通过社交互动来实现形象建构和存在确认的。“我”之所以相信和“我”交流的是一个自然人,是因为其可以因循过去的社交模式与“我”进行互动。但交互大模型的存在,以及理论上机器通过大量的深度学习足以对每个人的语言、思维习惯进行仿真模拟的可能性,这使得人类关于“辨认同类”的认知受到了颠覆性的挑战。

设想一下,如果有大模型通过对你的伴侣行为进行反复学习模仿,再通过AI换脸确保面部特征完全一致。那么,在视频聊天、线上互动等场景中,“和我交流的人到底是谁”这样一个原本确定无疑的问题,都将变得不再有确定性。

小伙子的“复活”行为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,将这一未来图景拉近到了公众面前。人们恍然发现,AI已经走得如此之远,以至于不仅带来了关于新型诈骗、隐私确权等现实问题,还对人类认知现实的底层基石造成了挑战。

正是这样的深层焦虑,使得原本个人情感领域里的私事,陡然变成了一起公共事件。公众对其行为的“情感不适”,反映的是对技术快速变革的不信任感。

个人隐私、安全、人际关系都将经受新变化,而当这具体的种种焦虑汇聚成河,又会对人类生存的诸多根本性问题带来冲击。比如,人们可能要被迫修订对于真相的定义,“有图有真相”乃至“有视频有真相”的时代将不可避免地过去了。

因此,对小伙子个人通过技术怀旧的行为,不必过度苛责,他既没有突破人伦道德的底线,也没有用于商业甚至其他犯罪目的。但对于同样的技术未来如何挑战伦理边界和法律规范,我们当有所警惕和预判。

毕竟,“复活”自己的亲人事小,但倘若技术普及后,有人恶意无止境地“复活”他人,那将不可避免对公共安全造成集中冲击。

□马尔文(媒体人)

责任编辑:hN_12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