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航天员DNA会发生永久突变、女航天员返地后会被禁止生育、太空中没有重力……
这些和太空有关的谣言扯到天际
辟谣
近日,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(NASA)闻名已久的“太空双生子”实验在《科学》期刊上发表结果。随后关于这个实验,网上流传出这样的说法:“NASA航天员太空待340天,8.7%的DNA发生永久突变”。不过,很快这就被证实是误读。
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从未停歇,和太空旅行有关的谣言也随之而来。比如,太空中如果不穿航天服人体会爆炸,女航天员返回地球后会被禁止生育,航天员在航天器中漂浮是因为太空中没有引力……这些听起来有鼻子有眼儿的谣言,你信了吗?
谣言一
上了趟太空,8.7%的基因发生永久突变
最近,“航天员DNA发生永久突变”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。有媒体报道,双生子之一的斯科特回到地球3年后,经科学家检查发现,他在太空期间颈动脉和视网膜变厚、体重变轻、认知能力下降等。不过,这些症状大多在回到地球半年后逐渐消失,唯独“基因中8.7%的变化至今未恢复”,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
“报道中说8.7%的DNA发生永久突变是常识性错误,可能是来自对论文中‘基因表达’部分的误解。”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博士解释说,航天员在太空中长时间生活后,由于太空环境的改变,会出现视网膜变厚、认知能力下降、肠道菌群改变等症状,一些外在基因表达可能发生变化。但真正的遗传密码,也就是内在的基因片段并未发生改变。
在上述研究中,研究者分析了斯科特外周血细胞基因表达的变化。他们发现,确实有不少基因的表达在太空中变得不一样,但这些变化有91.3%都在斯科特返回地球的6个月之内恢复原状,剩下还有8.7%的基因表达还没恢复好。这些基因表达影响着身体的免疫、代谢等生理过程,至于变化是好还是坏,能否完全恢复,还有待后续研究。
“实际上,人在正常生活中也有基因表达的变化,比如,熬几次夜都会导致基因表达发生变化。”郑永春说。
显然,论文中说的是基因表达变化,而非基因本身的变化。要知道,人体的DNA即使发生1%的改变,也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。毕竟,人类和黑猩猩也仅有1.2%的遗传编码不同。
谣言二
太空中不穿航天服人体会爆炸
受某些科幻电影的影响,很多人都认为,失去航天服的保护,航天员会在太空中爆炸,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
“如果航天员要出舱行动,一定要穿航天服,在舱外活动的时间,一般为3—6小时。航天服虽然叫服装,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的载人航天器,将人与恶劣的太空环境隔离开,提供人类生存所需的环境。”郑永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, 如果航天员不穿航天服而暴露在太空当中,虽然必死无疑,但不会像人们认为的那样会膨胀爆炸。
研究资料显示,如果不屏住呼吸,航天员暴露在太空10秒钟后,会有很多较轻微的问题出现,包括晒伤,可能出现减压症,皮肤和皮下组织发生轻度、可逆、无痛苦的肿胀;暴露半分钟左右还不太可能造成永久性伤害;然后,航天员会因缺氧失去知觉,细胞缺氧的伤害不断累积,大概一分钟后死去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过程中人体的气压虽然大于太空气压,人体会肿涨,但不会爆炸。
谣言三
女航天员返回地球后会被禁止生育
随着我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飞上太空,坊间就流传着女航天员返回地球后会被禁止生育的说法。
“这是无稽之谈,并没有相关规定。虽然太空飞行伴随很大风险,但并不会给女航天员的生育造成什么负面影响。”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传播专家庞之浩说。
而在郑永春看来,太空中的生活,会对航天员的身体健康产生一些影响,身体会增高,肌肉和骨骼会退化,卵子、精子的质量会发生改变,但人体的适应能力还是很强,经过一段时间就会恢复到正常的样子。“考虑到对下一代可能产生的影响,航天员返回地球后,一般会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后再准备生育。”
另外还有言论声称,女航天员的选拔标准必须要满足已婚,并且最好已育,这种说法是否属实?
“女航天员可以是已婚已孕,也可以是已婚未孕的。我国的两位女航天员就是已婚未孕。”庞之浩表示,不过,已婚已育的女航天员确实是理想的选择。毕竟,已婚已育的女航天员身心更为成熟,经验更丰富,可以更好地执行繁重且压力巨大的太空任务。
“现有经验表明,女航天员的太空飞行任务不会影响生育,而且从太空返回地球之后生的孩子都很正常。”庞之浩说,刘洋就是例证。2012年,刘洋乘坐“神九”飞上太空之前就已结婚但没有生育。而在2015年初,她已经当上了妈妈。
谣言四
太空中是没有重力的
看到航天员在航天器中漂浮的场景,很多人想当然地就会认为太空中是没有重力的。
其实不然。重力是指物体受到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,我们都知道,离地球越远,引力作用就会越弱,但引力不会完全消失,只是效应有所区别。
“太空里虽然人处于失重的状态,但地球引力依然存在。在太空中,航天器受到引力和离心力这两种力的共同作用,如果这两种力正好抵消,不管是人体还是航天器都属于失重状态,失重状态下人就会漂浮起来,就像在死海里游泳,人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刚好抵消的时候,人就能漂浮在水面上一样,失重是很正常的现象。”郑永春说。
谣言五
航天员在太空去世后遗体不能运回地球
如果航天员在太空遇难,遗体只能留在太空中,不能运回地球……最近,这样一则消息在网上传播。不过先别忙着觉得悲情,这实际上只是一个谣言。
“这一说法根本没有存在的前提。航天员在太空中去世后,尸体不能被带回地球,对此没有任何明文规定。”庞之浩称,在人类航天史上,出现过两次美国航天飞机爆炸,以及苏联航天员返回时有人因为降落伞没打开硬着陆后牺牲,至今还没有航天员在太空中去世,尸体被滞留在太空的事情。
郑永春则认为,不少人认同这一说法,可能是担心航天员的遗体会带来地球上没有的细菌导致可怕的后果。实际上,不管是派往月球还是火星的航天器,都会进行灭菌,避免把地球上的细菌带到其他星球上。当地外样品、航天器或航天员返回地球时,同样会进行相应的消毒、隔离,从而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。
郑永春指出,一旦航天员在太空中遇难,遗体不仅要尽最大可能带回来,而且还应该把他们当作英雄来对待。“当然,或许以后推出太空葬礼的时候,还可以把骨灰带到其他星球上安葬。”他说。
本报记者 刘 垠

-
河北压实责任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 切实履行森林草原防火主体责任3月24日,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紧急通知,要求各地各有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省领导重要批示精神,严格落实《塞罕坝森林草原防...
-
河南开展农药兽药使用减量专项行动 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日前,省农业农村厅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、省公安厅、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、省通信管理局联合印发《河南省农药兽...
-
2月份河南财政总收入572.6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6.5亿元3月24日,记者从河南省财政厅获悉,2月份,全省财政总收入572 6亿元,同比增长15 8%;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6 5亿元,同比增长...
-
河南科创领域再有“大动作” 省重点实验室再添3家郑州大学、河南科技大学、河南农业大学之间的合作,会擦出怎样的火花?郑州的高校与洛阳、三门峡等地的优势资源、产业联合,又...
-
郑州市路段路灯不亮问题如何解决?能否将全市路灯统一管理?郑州有的路段路灯不亮,是啥原因?大河报·豫视频刊发路灯的烦恼系列报道后,引起众多市民和网友的关注,有多位市民反映了身边...
-
河北压实责任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 切实履行森林草原防火主体责任
2022-03-28 11:18:59
-
河南开展农药兽药使用减量专项行动 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
2022-03-25 09:42:22
-
2月份河南财政总收入572.6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6.5亿元
2022-03-25 09:41:26
-
河南科创领域再有“大动作” 省重点实验室再添3家
2022-03-25 09:37:58
-
郑州市路段路灯不亮问题如何解决?能否将全市路灯统一管理?
2022-03-25 08:28:21
-
巴马:电网改造赋能乡村振兴 切实带动村民增收致富
2022-07-01 09:04:06
-
桂林:气象服务为防灾减灾赢先机 减灾效益达42.94亿元
2022-07-01 08:59:24
-
广西以典型案例推动解决不动产遗留问题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
2022-07-01 08:58:04
-
北海重点优抚对象获免费健康体检 提升广大优抚对象的荣誉感、自豪感和获得感
2022-07-01 08:56:54
-
钦州社会治理现代化给群众幸福感“加码”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
2022-07-01 08:55:30
-
崇左片区:多管齐下强化招商引资 进一步激励企业扩大投资
2022-07-01 08:53:00
-
东博会云上举办多场东盟专场推介会 进一步推动中泰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
2022-07-01 08:50:09
-
广西生殖健康援助基金正式启动 让更多有需要的家庭得到援助
2022-07-01 08:48:34
-
南宁不断拓宽脱贫群众就业渠道 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定就业
2022-07-01 08:46:19
-
贵港多举措落实稳经济措施 保障稳岗返还政策落到实处
2022-07-01 08:45:06
-
前5月广西“专精特新”企业进出口同比增12.9% 赋能广西外贸经济高质量发展
2022-07-01 08:43:54
-
中国—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开园 推动信创产业全方位发展
2022-07-01 08:42:46
-
广西出台一揽子政策力保市场主体 帮助市场主体解决急难愁盼问题
2022-07-01 08:41:52
-
海宁全域党建联盟助农增收 “稻虾共作”亩均效益达上万元
2022-07-01 08:39:41
-
浙江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大赛启动 助推重点领域“大脑”能力建设
2022-07-01 08:38:45
-
浙港贸易活力不断增强 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
2022-07-01 08:36:20
-
台州沿海布局五大“产业城” 实现全部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
2022-07-01 08:34:28
-
世界聚焦:00后女孩去面试全程狂怼HR:这种招聘既可恶又可恨
2022-07-01 08:03:52
-
百事通!新一轮医保药品目录启动申报 价格调整常态化
2022-07-01 08:13:04
-
全球快播:今年“6·18”促销手段简单务实 交易总额正向增长
2022-07-01 08:14:41
-
世界观焦点:A股上半年牛熊榜出炉 最高累计涨幅超300%
2022-07-01 08:18:33
-
热消息:行长辞任 南京银行强劲势头能否延续
2022-07-01 08:04:24
-
每日讯息!年内险企补血图鉴:“自我补血”模式频上演
2022-07-01 08:13:56
-
【新要闻】中国开封第40届菊花文化节第一次筹备会召开
2022-07-01 08:12:22
-
山川乡打造“5分钟旅游党群服务圈” 使基层党建整乡推进
2022-07-01 08:18:59
-
天天快讯:楼阳生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调研
2022-07-01 07:50:42
-
热头条丨2022年6月,河南省政府出台了这些重要政策
2022-07-01 07:38:39
-
热点评!北京653套面向毕业生保租房开放登记,这些月租金2000-3000元的保租房长什么样?
2022-07-01 08:02:08
-
世界时讯:A股下半年行情有啥期待?
2022-07-01 07:40:24
-
【世界新要闻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项目开工
2022-07-01 07:39:01